思政微电影勾起学生求知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聚焦高校思政教育

    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身着礼服的大学生簇拥着自己的指导教师如明星般走过红毯,在展牌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日前,作为河北大学思政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之一,“繁星奖”思政课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举行,给校园带来了欢乐。

    思政课如何对大学生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3年,河北大学开始微电影教学改革探索,拓展思政课实践环节内容,一改以往只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大学生组团队拍摄相关内容微电影也可以拿到学分。当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柴素芳组建的“微电影教学法创新团队”拍摄首部微电影《幸福时光》,拉开改革的序幕。

    “过去我在课上讲幸福观,传统的理论灌输往往收效甚微,没想到拍微电影激发起了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柴素芳说,“拍摄时,学生们乐在其中;观看后,大家讨论热烈,微电影教学改革触动了青年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

    据统计,在2014—2016年暑期实践教学中,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超过万名学生拍摄契合教学内容的微电影1700多部,每学期有超过70%的大学生选择以拍微电影形式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大学生拍摄的影片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远方,远方》,又有体现用汗水洗尽青春迷惘的《春天里》;既有小专题、微视角的《以爱为家》《拼桌恋人》,又有大题材、大视野的《涿鹿、高阳、固安在京津冀》《逐鹿南海》。拍摄过程中,无论是哪个专业学生,不管拍摄镜头是否专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剧本构思巧、思想收获多。

    “在收集材料、实地拍摄和与老乡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精准扶贫,大山深处不再是爱的荒原;道路自信,中国特色彰显制度优势。”到太行山区顾家台村拍摄反映精准扶贫题材的《大山深处》“剧组导演”、2014级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学生侯恒敏说。

    “我们会警惕过度娱乐化带给思政课偏离理论系统性和思想深刻性的倾向,但在‘微’时代背景下,对思政课如何采取多样化形式取得更好教育效果的探索不会停止。”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云明说。

    “100多部学生微电影作品已放到校园网上,点击观看率和互动情况甚是喜人。今后,我们计划将部分优秀作品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柴素芳说,学院已经开始着手筹划布置今年暑期相关活动。